网信说法 | 防汛救灾,别让谣言“添乱”!

2025-08-22

轻触「在看」,推荐至看一看

在看

一、防汛救灾中的谣言类型

虚构数据型

捏造伤亡人数、受灾面积等数据。


旧闻翻炒型

修改灾害图文时间,当作近期事件扩散。


伪造救援型

虚构场景,冒用部门名义发布虚假信息


夸大其词型

对真实事件添油加醋,扰乱视听。


二、谣言的危害

01

对社会及公众影响

牵制社会注意力与救援资源,引发公众恐慌,影响生活秩序。


02

对防汛救灾工作影响

干扰救援部署,影响防汛救灾工作。


03

      法律后果           

造谣行为触犯法律,承担相应处罚,如《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中相关规定。


三、应对措施

01

权威部门

及时发布灾情和救援信息,以正视听。


02

网络平台

履行责任,加强审核,及时处理谣言。


03

网民受众

提升辨别能力,不信、不传未经证实信息,关注官方发布,学习识别谣言技巧。

网警普法小知识


左右滑动查看






现行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最新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一千元以下罚款:(一)故意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灾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行为扰乱公共秩序的。

(自202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来源丨网信柳州公众号

阅读2
分享